百川學士學位學程10月舉辦首次學生藝術聯展《助注佇鑄:百川創作展》,展出11位百川學程創作者的作品,各自針對「個體」與「自身背景」,兩股張力間的光譜關係,提出觀點與反應。討論究竟是環境作為形塑個人的必備養分?又或個人受制於環境為一種必然?
策展人卓予杰在策展論述中表示,在當代社會,體制為了資本生產的需求,將個體簡化成為「數字」和「座號」,從桌椅排列到分數評估,人的價值被縮減為可量化的數據。這種以數字為主的評價系統,使得真實的個體逐漸被異化,變成符合體制要求的「產物」。這樣的體制下,人們不僅在物質層面受到限制,更在精神層面上失去了個人主體性的滋養。人們感受到的痛苦,即使強烈地表達出來,卻常被社會認為是「無病呻吟」。這揭示了一種表面上的深刻,實則是對真實問題認知的避重就輕。
百川聯展為學生自主發起的藝術設計年度展,今年為第一屆,採全系徵件制。學生運用浩然圖書館旁大階梯區,搭建蓋了一座室外展場,不僅為了表現自己的創作,也是為了打破學校資源的限制,自己打造出一個能夠展現作品的空間。
本次展覽呈現從微觀到綜觀的四大區塊:從人與日常物件的情感交織、自我與他者間的互動,進一步拓展至探討整體群體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最後帶領觀者以多元視角體會作品。儘管這些建基於台灣教育體制的作品可以獨立存在,但展覽特別聚焦於這群藝術家如何融合其主體性與環境背景,提供了一次深度的藝術探索旅程。
本展由卓予杰及百川學士學位學程共11位創作者共同策展:陳以荷、陳卓琦、林向靈、張翔鈞、張念晴、卓予杰、林妤蓉、林以嵐、李依玲、陳大森、洪敏祐。(依作品順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