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新冠疫苗接種後的人員流動對疫情有影響嗎?
焦點新聞
  • 圖右為執行計畫之公衛所梁立霖老師

疫苗接種及限制人員流動,是控制新冠肺炎兩個重要的方法。在還沒有接種疫苗前,透過不同程度的封城來限制人員流動,進而降低疾病的擴展速度,是不得已的選擇。

本校「防疫科學暨健康一體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防疫中心)攜手「健康創新中心」與「公共衛生研究所」,針對施打疫苗和人員流動的關係,提出了研究問題:在疫苗開始施打、還沒有達到集體免疫的效果前,民眾會不會因為接受了疫苗接種,對於疫情放心很多,而增加外出活動的頻率?針對這種疫苗接種後所誘發的人流(vaccination-induced mobility)到底對於疫情擴散,產生多大影響?

研究團隊針對以上提問,針對107個國家每天的追蹤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包括民眾在零售業、娛樂場所、大眾運輸站、藥局和辦公室等不同場所的流動情況進行研究。

結果發現疫苗覆蓋率每增加10個百分點,人們的流動性就會增加1.4到4.3個百分點。而在低收入國家和疫苗推廣初期,這一數字更分別高達7.9個百分點及19.2個百分點。這種現象被稱為「佩茲曼效應」(Peltzman effect),即當人們感到更安全時,可能會採取更多風險行為。

進一步分析後,疫苗誘發的人流若跑到休閒娛樂場所,疫苗保護力會下降33.4%;在運輸站會下降26.4%;在日常採買場所例如藥局、菜市場、超市等,會下降15.4%。有趣的是,工作場所人流並未降低疫苗保護力。

雖然疫苗誘發的人流削弱疫苗效果,但並沒有完全抵消它。因此,為了減少誘發人流所引發的不良影響,應該在接種疫苗後短期內減少不必要的流動;在放寬行動限制上,應可優先考慮工作場所與日常採買。這項研究結果有助政府未來在應對疫情時,制定更為有效的人流管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