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居家,如何與家人和睦相處?
陽明焦點
  • 防疫期間,被迫24小時相處的室友、伴侶、親子之間,很容易產生摩擦及衝突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從2020年初開始,迅速在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地擴散,至2021年5月底累積造成全球350萬人死亡。臺灣近日因為出現大量本土案例,疫情升溫,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021年5月19日宣布全國進入第三級防疫警戒狀態,各級學校停止到校上課,改採線上教學,民眾必須避免不必要移動,減少外出採買,停止超過人數的社交聚會,企業啟動遠距辦公……。

平日原本各自外出上班、上學的家人,在防疫期間,被迫24小時在家裡相處,面對著新聞媒體的轟炸、病毒傳染的威脅、民生物資的採買問題,而缺乏友誼聚會,處處保持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e),也讓人感覺孤單。在內外重重的壓力之下,室友、伴侶、親子之間,很容易產生摩擦及衝突。根據歐美、日本等國家的經驗,在實施封城措施期間,家庭暴力案件激增,離婚率也上升。

當前臺灣疫情正是嚴峻之際,家人之間如何相安無事的「宅在家」,彼此支援成為對抗病毒侵略的戰友呢?以下是過來人及心理學家的一些意見:

一、適度區隔私人空間,緩衝相處壓力
曾參與模擬火星生活計畫的工程師巴納德(Ansley Barnard),體驗過在與世隔絕的空間內,和5位團隊成員相處多日的難處。她建議,在家裡依照時段,區隔每個人的私人空間,例如:早上的客廳是爸爸一個人用,早上的書房讓小孩視訊上課,下午的臥室是媽媽的空間……,以緩衝密集相處的日常摩擦,各自在完全獨處的時候舒緩情緒。

二、強化線上交流,保持情感聯繫
抗疫期間人們保持社交距離,較難與家庭外的成員互相交流,容易讓人陷入孤獨情境,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慶幸的是,現代科技為實體形式外的數位互動增添助力,只要有網路及手機或電腦,我們可以透過參與視訊聊天及網路社群,感受人際間的支持力量。前任美國醫務總監穆吉(Vivek Murthy)接受訪問時表示,為了彌補面對面社交活動的減少,我們要加強線上交流,確保不會和朋友、親戚失去聯繫,他認為:視訊、電話會比純文字的訊息、郵件更有溫度。

  • 為了彌補面對面社交活動的減少,我們要加強線上交流,確保不會和朋友、親戚失去聯繫

三、放寬期待標準,共同承擔家務
隨著待在家的時間變多,食物烹飪、衣物清洗、環境打掃等家務頻率也倍增,每位家人若能選擇自己拿手的事情做,共同分擔家務,才不會造成某位成員的負擔及不公平的感覺,對家也更有參與感。而在非常時期,稍微放寬一點對人、對事的期待標準,以溫暖扶持取代批評指責,將有助於和諧的家庭氛圍。

四、進行非暴力溝通,建立正向情感連結
臨床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博士(Marshall B. Rosenberg, Ph.D)在銷售上百萬冊的《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一書提倡進行非暴力溝通,強調不能放任情緒主宰語言,要用尊重的心態傾聽他人的需求,同時誠懇、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求。溝通的雙方不是要爭辯出輸贏,而是彼此理解,才能促使關係變得更好。以下是關於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

(一)觀察而不評論:客觀地說出對方做了什麼事,說了甚麼話,專注在描述事實,不要添加個人的判斷與批評。
(二)辨識並表達你(妳)的感受:表達對方的行為導致我們產生甚麼樣的感受。
(三)探索感受的根源:探索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出上述的感受是因為什麼需求沒被滿足而產生。
(四)提出有益生命的請求:為了滿足需要,向對方提出明確且可執行的需求。

試舉例如下:「媽媽您只要看到我滑手機,就一直催我去讀書,這讓我覺得有點煩躁,也覺得受到干涉的不自由,其實我有規劃讀書的時間,希望您要相信我,給我安排生活的自主權。」

全島民眾們都殷殷期盼著:疫情獲得控制,解除三級警戒狀態,能夠恢復正常上班、上課的生活,希望我們的願望盡快實現。在防疫居家期間,與家人互相關心照顧,在一個屋簷下和睦相處,也跟朋友維持著情感聯繫,不要讓有形的社交距離,拘限無形的心理親密。相信在疫情過後,曾經共同經歷戰「疫」的夥伴們,關係將更上一層樓。

〈文/健康心理中心陽明校區 資源教室劉容孜老師;圖/秘書處〉

參考書目:《非暴力溝通:愛的語言》,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著、蕭寶森譯(2019),光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