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藝術結合新科技,應藝所展出跨域成果
焦點新聞

應用藝術研究所近日在交大日舉辦的的圖書資訊中心六樓共享空間開幕活動中,展出「設計與科技」、「藝術與跨域」成果,呈現應藝所近期在設計、科學、生醫工程與藝術間的成果。本次展出作品可分為三個面向:

醫療設計與智慧照顧

台灣社會面臨少子化及高齡化,未來對於醫療產品及服務的設計需求將大幅增加,透過新科技、材料、數位資訊與製造技術,以替代有限醫療人力及提昇效率、品質。應藝所設計組團隊以人因為本,展出《數位製造醫療輔具》丶《VR懷舊治療設計》等作品。運用3D列印技術量身訂製出功能與美感兼具的醫療輔具解決患者穿戴時面對旁人目光的尷尬,例如骨折護具,未來可透過藍芽壓力感測器,監控傷肢腫脹狀態;嬰兒頭型矯正盔能解決新生兒因受到壓迫而造成頭顱歪斜、扁平等問題,頭盔內設有壓力、溫度、濕度感測器,同步顯示於照護者手機APP中。COVID-19疫情肆虐後,第一線醫療人員長時間佩戴單一規格口罩,容易產生摩擦過敏與密合度不完全的困擾,3D列印口罩以高精度的臉部3D掃描,產生完全對應臉型並封阻縫隙之口罩,透過呼吸閥保持乾燥涼爽,提升配戴的可持續性。作品曾在2020年新竹鐵道藝術村的《日常白White Design Punk》以及陽明校區藝文中心展出。

生物藝術與新媒材創作

人文社會學院與生物科技學院共同建置《生物藝術資料庫》,由應用藝術研究所、分子醫學研究所、生物科技系老師與研究生執行。團隊發現人類、動物、植物的免疫系統,也是一種感官系統,除了感知、行為,也能與各種物種與環境進行不同程度的溝通。若將人類作為生命網絡的一部份,以更廣義的生態系統視野切入,將有機會理解其中深藏的連結與可能的意義。生物科技藝術即是跨域混生,透過多重路徑,建立另類的生物、醫學、材料、媒體、文化批判理論與藝術語法。此外,應藝所2021年主辦的《相生共癒:新媒材創作與自然體驗設計工作坊》,利用自然體驗、人機交互與新媒材運用,透過新媒材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相生關係,帶領工作坊的學員從矽膠灌模到機構設計製作,探索自然於尋常卻不日常的可能性。

五感體驗與互動科技

曾受邀至台北當代藝術館以及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Bio I/O》系列,以感官仿生作為中心概念出發點,探索生物感知樣貌及如何驅動表現裝置,進而誘發自我感知現狀的思辨。本次在共享空間展出其中兩件作品,分別為:《開頻》(Pheromones in Sync)在借助動物社交符號的輸出裝置中,賦予體驗者在演化史不曾出現的生物肢體,透過裝置給予的回饋去反思人類已退化、被壓抑的表達能力。《游感》(Feeling the Flow)將仿生感官探討提昇到哲學層次,「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魚類透過側線細胞而感知水流狀態,團隊則透過一組多個轉動馬達的臂套與VR擬真的海底環境,營造人魚一體之樂的共感體驗。此外,應藝所2020年執行的西田社布袋戲文物典藏與研究發展計劃、2018年的《諸葛四郎大鬥雙假面》數位實境體驗以及與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漠北秋獵》、《漁樂》觸覺互動裝置,透過AR/VR與3D列印等技術,呈現科技在文化議題的創意。